“與其費勁心思尋找新的替代原料,不如從其他方面入手,增加飼料的使用效率,提高養殖的整體效益。”面對當前飼料原料價格高漲的形勢,在近日舉行的畜禽和飼料技術論壇上,美國大豆協會國際項目北京辦事處家禽技術主任韓彥明博士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韓彥明認為,養殖業應該考慮如何去做更精準的配方,以促進動物遺傳潛力及動物優良品種性狀、遺傳潛力的發揮。
當前階段,各種飼料原料總體上呈不斷上漲趨勢,單只是玉米,今年就從年初2100元/噸漲至目前的2600元/噸左右,而以豆粕為主的蛋白原料,目前也存在不小的上漲壓力。不少配方師開始努力尋求其他廉價型原料,然而重要的一點為大多數人忽視:原料在漲價,養殖效益也在逐年提高。
韓彥明拿目前已經是集約化養殖的白羽肉雞做典范:從近三十年的數據來看,其料肉比不斷在降低,每年下將約2-3個百分點,目前已經降至1.37。有人曾預測,未來,可能會達到1:1的比例。
不僅如此,其體增重速度也在加快,某國外知名育種公司曾做過精準實驗,不斷提高飼料中的蛋白含量,即使配方中蛋白量到了原來的120%,肉雞的增重速度仍然呈上漲趨勢。在這樣的的情況下,育種公司的配方也并未完全達到肉雞的生長潛力極限。蛋雞也有相應的變化,例如國內的海蘭褐和海蘭灰兩個蛋雞品種,其飼料轉化率、存活率都在逐年提高,產蛋平均每年提高2.5個。
韓彥明稱,在目前高成本的情況下,精準營養將被越來越多的飼料企業和養殖終端所接受,這不僅要清楚地掌握動物的營養需求,還要對飼料各種原料有詳細而精準的評估。而他指出,現階段國內的營養標準都是參照國外,按照自身養殖條件設計出來的營養標準十分少見。
目前還有不少企業仍在用“總氨基酸”作為飼料氨基酸的參考,來滿足動物的氨基酸需求,但事實上,還有一部分氨基酸并不能被動物消化吸收利用,“總氨基酸”并不能體現動物的真正需要。而“可消化氨基酸”更能體現精準的配方設計,尤其是在配方中使用了其他動物副產品的情況下,它更體現動物的需求。豬e網網友認為,目前少數公司如安迪蘇、迪高沙、諾偉司等通過一種先進的紅外儀技術能準確測定可消化氨基酸比例,制定精確的氨基酸配方。
韓彥明指出,蛋白原料上漲的現象,并非中國獨有,美國也有類似情況。但根據近幾年的數據,美國的雞飼料中蛋白含量仍在逐年提高。他提供的實驗數據證明,高蛋白模式下,肉雞增長速度和產肉率會更高,整體經濟效益也能因此而提高。
在能量方面,并非所有的油脂都是適合動物能量需求的。總體來看,肉雞對豆油比棕櫚油、牛肉、家禽油脂有更高的利用率。甚至在肉雞的不同生長階段,也會體現出對不同油脂的利用差異,比如第一周齡的雛雞,對任何一種油脂的利用率都是不高的。韓彥明指出國內一個很大的誤區:雛雞開口料配方普遍過高估計了雛雞的能量需求,從而造成了油脂的浪費。